“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為更好的加強老師之間的學習交流,提高教學水平,“概論”教研室于3月16日下午在8201會議室開展本學期第三次教研室活動,本次備課會主要圍繞專題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專題四“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讨。
朱雁老師先就本專題的學情進行了分析。她認為,首先本專題的内容給人感覺與“綱要”課比較接近,從曆史時段上而言,和“綱要”課有相當的重合。而“綱要”課主要是從曆史事實上來講的,而本專題則要從史實上升為理論總結。其次,關于革命,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可能又比較抽象和陌生。因此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革命理論和自身的聯系,是本專題教學的一個難點。接着朱雁老師從教學目标、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等方面對專題三的内容進行了主講說課。她認為本專題可以先從基本概念入手,結合中西方民主革命的對比,讓學生建構起對革命、民主革命、革命的要素的一個認知框架;然後結合圖片展示、視頻播放、曆史事件梳理,讓學生從理論和曆史兩個維度建構起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知基礎,繼而深入對該理論的學習。對專題中要講清楚的基本問題,如近代中國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等重點内容進行了教學設計分享。
李夢柯老師認為專題四可以結合豐富的圖片展示、播放相關視頻,配合案例講解,結合啟發教學和課堂互動,讓學生系統掌握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内容及意義,明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确立的偉大意義。
教研室老師們對兩個專題備課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論。如如何豐富本專題的視頻素材,如何避免過于複雜或過多的理論闡釋,如何在講授中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等等。羅晶晶老師建議可運用武漢租界等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地方和事例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重要概念。同時,她對今後如何更加高效地開展集體備課提出了方法上的建議。劉佳老師給出專題三和專題二中一些重合的知識點該各有側重的建議。其他老師也都踴躍分享了各自備課中的經驗和問題。沈慧老師分享了自己學情調研的體會,認為教師應多渠道尋找素材,采用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和視頻,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教學因學習而提升,團隊因研讨而共進”。此次備課會教研室全體教師踴躍參與、積極建言,形成了良好的集體備課氛圍,同時又進一步明确了教學目标,統一了教學思想,使大家在專題教學内容重構和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受益良多。大家表示,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在交流學習中共同進步,這正是集體備課的價值和魅力所在,隻要我們堅持做好集體備課,一定可以不斷提高“概論”課的整體教學質量,為傳媒學子提供更有獲得感的思政課。
上一條:集體備課促發展,同心協力助提升——綱要課教研室開展第五、六次教研活動會
下一條:綱要課教研室開展第四次教研活動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