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3 月 20 日上午,3044永利集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研室在 8201 會議室舉行專題四《社會主義改造理論》集體備課會。全體教師圍繞教學重難點突破、教學設計優化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讨,以集體智慧賦能理論教學提質增效。
會議開始,袁雪齊老師首先對本專題定位進行了分析。她指出,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集中體現了毛澤東關于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戰略思想。從教材框架看,既承接了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解決了革命勝利後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又為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制度基礎。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開啟了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進程。這種邏輯鍊條體現了毛澤東思想中“革命—改造—建設”的連貫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着重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過程及其曆史意義,以樹立正确的曆史觀與制度自信。接着,袁老師通過構建問題鍊的方式,分享了本專題的教學思路。她以“為何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效與影響”等關鍵問題為引領,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此外,她還從“知識”“能力”“價值”三個維度闡述了本專題的教學目标,同時強調要結合豐富的曆史資料與典型案例,生動展現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過程,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抽象理論。
教研室主任朱雁老師非常贊同“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再現曆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的教學設計,認為這不僅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夠拉進學生與曆史的距離,對于理解“曆史的必然”很有意義。同時,她也提出,在授課時應根據教學目标與内容重難點,做到詳略得當,合理分配課時;對于難度較大的知識點要細緻講解,通過舉例、讨論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于較為簡單的内容,可以采用學生自學或快速複習的方式。韓傑老師認為,在講解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時,應着重分析新中國成立後國内外形勢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社會主義改造決策的影響。與會的其他教師也都積極參與交流,提出一些教學“巧思”,為這場會議增添了不少亮點。
通過深入研讨與思想碰撞,參會教師不僅進一步明确了本專題的教學方向與重點,還優化了教學設計,豐富了教學手段。教研室将以此次備課會為契機,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為學生打造更加優質有吸引力的思政課堂。
下一條:傳承紅色基因 創新思政課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