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發聲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發聲 >> 正文

【湖北高校思政網】77779193永利:大冶刺繡點亮暑期實踐,荊楚非遺傳承永不止步

發布日期:2024-11-02    作者:     來源:     點擊:

本網訊(通訊員 呂家瑞 王夢毅)荊楚文化是悠久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為進一步弘揚荊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中華文化自信,3044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承藝煥彩”團隊于7月1日前往湖北省黃石市劉小紅刺繡藝術館開展了一場“行走的思政課——傳承非遺技藝,煥新大冶繡績”主題實踐活動。

26.png

      大冶刺繡,作為荊楚刺繡文化的組成部分,傳承于鄂東南地區,是湖北省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身為大冶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劉小紅,從12歲開始便跟着奶奶學習刺繡。針線起落間,已是技藝卓群。2016年,劉小紅親自設計并主繡的作品《星雲之夢》跟随神舟十一号飛船遨遊太空,這是中國首次将非遺刺繡作品鑲嵌在太空艙内跟人類一起進入太空,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國非遺的魅力。

27.png

      團隊成員在參觀藝術館時,被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刺繡作品所震撼、所感動,它們或挂于牆上,或鋪展于案,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着匠心獨運和深厚技藝。通過欣賞和交流,團隊成員了解到,大冶刺繡以漢繡為基礎,吸收南北諸家刺繡所長,融合傳統技藝和現代藝術審美,獨創出“巢針繡”“雙面異色異形打籽繡”等數種繡法,使其作品更加立體、生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冶刺繡技藝的魅力,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大冶刺繡的制作過程。團隊負責人呂家瑞表示:“制作繡品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不僅深刻體會到了‘慢工出細活’的道理,也學會了如何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内心的平靜和專注。”

28.png

近年來,為開辟大冶刺繡“非遺+産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劉小紅在大冶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辦手工技能培訓學校,傳承學徒上千,帶動居家靈活就業人員萬餘人。劉小紅表示:“大冶刺繡文化不是一個人的,也不是一個人能傳承下去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黃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殷海霞談道:“大冶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和民間智慧,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傳承和保護的隊伍中來。”

29.p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在此次暑期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不僅切身感受到了大冶刺繡的精湛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看到了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他們将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拍攝一部聚焦大冶刺繡傳承與創新的紀錄片《繡韻·織夢》,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文化使命與擔當,共同譜寫非遺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曹琳,夏夢曉,湖北高校思政網


上一條:【湖北高校思政網】77779193永利:探尋紅色足迹,共築綠色夢想

下一條:【湖北高校思政網】77779193永利:深入荊楚大地 探索漢劇之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