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77779193永利思想政治理論課部2022年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班24位教師來到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參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息烽集中營。
走進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紀念館
息烽集中營,地處息烽縣城南6公裡的陽郎壩貓洞,是抗日戰争時期國民黨軍統局設立的監獄中規模最大、管理最嚴、等級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又名“陽朗新監”。軍統内部稱之為“大學”,對外挂牌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息烽行轅”,與重慶白公館(“中學”)、江西上饒集中營(“小學”)同為國民黨在抗日戰争時期設立的三大集中營。
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紀念館現場教學
息烽集中營本部内共設監獄9棟52間,其中8棟被軍統特務分别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另一處号稱“特齋”。9棟監獄中除關押女犯的“義齋”和關押非共産黨和愛國人士的“特齋”在外圍牆外,其餘7棟全位于内圍牆内。特務們刑訊的地方為貓洞,是一個天然溶洞,因此又被人們稱為“貓洞集中營”(即藏虎的洞穴)。玄天洞囚禁處為一自然天成的洞穴,為息烽集中營用于關于“重要犯人”的秘密監牢之一,楊虎城将軍與夫人謝葆貞、幼子楊拯中及在獄中出生的幼女楊拯桂便曾在此處被囚禁近8年。
走進息烽集中營舊址
從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銷,息烽集中營先後關押共産黨人、愛國志士1220多人,包括著名愛國将領楊虎城一家、張學良、黃顯聲、宋振中(“小蘿蔔頭”)、羅世文、宋绮雲、黃顯聲、張露萍、馬寅初等。其中140人被釋放,600多人被殺害和折磨至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百人。
下午,研修班一行人來到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烈士陵園。
遺迹無言,力重千鈞,踏進古樸的大門,歲月仿佛在此刻靜止。1935年1月中旬,就在這樣一個簡陋的房間,經過整整3天的闡述、争辯,誕生了遵義會議決議。遵義會議确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
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呈曲尺形,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一樓一底,樓上樓下各六間呈曲尺形。青磚間用白石灰勾縫,歇山式屋頂覆蓋着小青瓦。屋頂上的“老虎窗”,給這幢樓房增加頗多氣勢。緊挨主樓的跨院為木結構四合院,坐東向西,由東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組成。
參觀遵義會議舊址
穿過會址,我們接着走進了遵義會議陳列館。2005年1月14日,在遵義會議召開70周年之際,遵義會議陳列館落成,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題寫館名。陳列館占地4679平方米、建築面積6612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和680米長的展線,展出文物及圖片資料400餘件、文字資料約2萬字,分為“戰略轉移”、“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勝利會師”、“永放光芒”五個單元。
遵義會議陳列館現場教學
坐落于遵義市相江河畔小龍山上的紅軍烈士陵園,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鴨山遙遙相望。烈士陵園内安葬的是1935年紅軍長征時在遵義犧牲的紅軍将士,如今這裡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走入紅軍烈士陵園
走進陵園大門,沿石階而上,首先映入的眼簾的是氣勢雄偉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碑的頂端是通高5米的鐮刀鐵錘造型,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紀念碑外圍是離地面2米高的大圓環,碑的圓環内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圓環外壁鑲嵌28顆閃亮的銀星,象征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誕生、至1949年奪取政權28年的艱難曆程。戰争已經過去,英烈長眠熱土,但他們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研修班學員們在高高聳立的紀念碑前,緬懷在戰争時期英勇無畏為人民創造幸福的先輩,感悟革命精神。
在烈士陵園内,坐落着一冢“紅軍墳”,墳前有一尊紅軍衛生員給骨瘦如柴的病童喂藥的銅像,這座銅像的原型就是一名長眠于紅軍墳中的烈士——被尊稱為紅軍菩薩的衛生員龍思泉。在紅軍墳的東面,是位于陵園小山坡上的鄧萍墓。墓碑上的文字訴說着他們的故事,他們忠心耿耿、艱苦奮鬥、任勞任怨、英勇善戰、勇于獻身的精神激勵着我們,作為後輩,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龍思泉銅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這樣一批堅持真理、頑強抗争、不畏犧牲的民族脊梁,支撐着古老的中國走到今天。時光荏苒,烽火不息,研修班教師在今後将繼承和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将紅色故事、英雄故事等融入思政課堂之中,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思政育人實效。
學員感悟
01 李玉林
炎炎的夏日,爽爽的貴陽,我有幸與24位同事參加2022年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懷着崇敬的心情重走紅軍長征路,在遵義會議舊址緬懷革命先輩偉業,激情滿懷有感而發,以期自勵并共勉:
星火燎原自井岡,
紅色瑞金黨旗揚,
“左傾”教條降蘇區,
革命事業受重創。
紅軍戰略大轉移,
會師紅二、六軍團,
博古、李德瞎指揮,
勇士湘江為國殇。
通道會議轉方向,
黎平城内議決案,
遵義召開擴大會,
“左傾”教條遭批判。
洛甫、稼祥齊聯手,
主席重組“三人團”,
恩來軍事指揮權,
朱總司令來幫忙,
獨立自主求團結,
民主決策集思廣。
四渡赤水出奇兵,
兵臨貴陽逼老蔣,
萬水千山坎坷途,
三軍會師赴延安。
紅軍不怕遠征難,
遵義會議指航向,
革命轉折自此始,
挽救紅軍挽救黨。
彈指一揮光陰逝,
牢記使命心向黨,
吾輩常思二萬五,
長征精神代代傳!
02 蔣璐璐
7月23日上午,懷着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們來到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紀念館,一邊聽着解說員的講解,一邊通過圖片、實物等史料深入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仔細參觀了一個個牢房,仔細觀看先烈們留下的一串串足迹,獄中關押人員在中共獄中秘密支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定信念堅守初心,沒有一人屈服變節,他們把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知”,内化于“心”,外化成了堅持鬥争的“行”,在這裡我們深刻感悟革命戰争年代中國共産黨人和愛國志士堅持真理、堅定信念、頑強抗争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息烽是一片紅色熱土,在黨的百年曆史中孕育了豐厚的紅色文化。
下午我們來到了轉折之城——遵義
1935年1月,為了挽救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中國共産黨人,從絕地險境千裡奔襲到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在黨的百年曆史征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全黨全軍不恐慌不懈怠不放棄,理想信念堅如磐石,“上下同心,其利斷金”。堅持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面臨的所有重大問題,獨立自主地決定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關鍵問題,開辟出中國革命新路。遵義會議既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凝聚集體智慧的典範,又是面對重大危機,萬衆一心,團結一緻,齊心協力、衆志成城的典範。
一步步走進曆史深處,從中感悟偉大轉折的艱辛和壯烈。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強化理論武裝,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在服務大局中更好履職盡責。
03 周倩文
從息烽集中營到遵義會議會址再到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穿過曆史的煙雲和曆史對話,體會紅色精神,緬懷革命先烈。
走進息烽集中營這血染的曆史,看着集中營内一間間低矮的牢房、一件件刑具、一件件遺物,腦海裡不禁回想起羅世文烈士走向刑場吟出的“故國山河壯,群情盡望春。英雄誇統一,後笑是何人”一詩,除了對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殺害共産黨人和愛國進步人士的罪行感到憤慨外,更多的是對英烈們為革命事業抛頭顱、灑熱血緻以崇高的敬意。革命先烈們在這座人間魔窟頑強抗争,堅持真理,他們用生命譜寫了悲壯的詩篇,正是因為有像他們這樣一批民族脊梁的努力和犧牲,才有如今的和平生活。在遵義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走進遵義會議會址,追尋先輩足迹。重溫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艱難曆程,感悟着紅色基因與紅色曆史脈絡,進一步加深了對遵義會議曆史經驗的理解。來到紅軍烈士陵園,巍然聳立的紀念碑紀念着革命英烈們的光輝曆史,靜默的訴說着他們的故事,是他們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的體現。
一段行程重溫革命的艱辛和偉大,每一曆史資料、圖片、舊址等都是那一段段苦難而光輝歲月的見證,是中國共産黨人和愛國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的體現。紅色記憶應生生不息,革命意志當代代相傳。
04 侯梅玲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發揮着借古鑒今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紅軍懷着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以非凡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在沿途各族人民支持下,戰勝強敵圍追堵截和惡劣自然環境等艱難險阻,完成了彪炳史冊的萬裡長征,譜寫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史詩,鑄就了偉大長征精神。本次有幸參加貴州師範大學3044永利集团承辦的研修活動,自貴陽一路向北,身臨其境感悟紅軍在貴州的曆史剪影,在百年的黨史的浸潤下汲取新的偉大奮鬥力量。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萬裡征程,俨然一次向死而生的進軍,真可謂“走一步槍聲回響,踏一腳烈焰升騰”。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難以想象在艱難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将士握着簡單的裝備、靠着革命必勝的信念與敵戰鬥,将坎坷和泥濘踏平。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正向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長征永遠在路上,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05 張婕
小蘿蔔頭的故事曾是一代人的課本記憶,遵義會議是偉大征程上的偉大轉折,紅軍烈士永垂不朽......今天,我們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迹,來到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紀念館,遵義會議遺址以及紅軍烈士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息烽集中營裡的老虎凳,關水牢,吊囚籠,這些喪盡天良的暴行讓我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腥風血雨以及革命黨人甯折不屈的剛毅信念;遵義會議會議室裡我仿佛感受到濃重而激烈的會議氛圍,在場人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改寫黨的曆史,國家的命運;紅軍烈士紀念碑前,我默哀緬懷,敬畏長眠熱土下的英烈,追思紅軍感人英勇事迹。每一個革命先烈的影子都浮現在眼前,每一段寫滿了不屈和抗争的曆史都被銘記和回味,這次學習實踐給我們留下的更多的不僅僅是對先烈們的盲目崇敬,更多的是對我們自己當今的信仰和未來生活的冷靜思考。那些英勇犧牲的愛國志士也曾是滿懷一腔熱血和遠大理想的人,當他們加入中國共産黨那一刻起,就做好了随時為國犧牲的準備,明知前方會有狂風驟雨,仍笃定前行。這讓我不禁思考,或許,就是要秉持“在屠刀面前沒有屈服,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牢記黨旗下的哲言,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牢記“息烽精神”“長征精神”,赓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這是每個共産黨員都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上一條:走“雄關漫道”,拾“碧血丹心” ——77779193永利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教師赴婁山關、苟壩實踐研修
下一條:重走長征路 砥砺憶峥嵘 ——77779193永利2022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班開班
【關閉】